2011年3月23日下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颜敏副司长应邀来公共卫生学院为今年新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药物流行病学》作“强化药品安全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学术报告。公共卫生学院和药学院的研究生、流行病学系教师,以及旁听课程的北京市药品评价中心、中医科学院临床所等6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药品安全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作为管理机构,如何为群众把好关,颜敏副司长从4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我国的药品安全性;我国当前药品安全形势;科学的开展药品安全监测、评价和鉴定;未来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的发展。她在介绍药品安全内涵时讲到“药品安全三性:有效性、安全性、质量可控性”,并介绍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举例说明假药致患者终身残疾的恶果。在分析原因时她讲到中国医药企业多,少,散,低,投入研发的资金少。特别是有些药厂管理混乱,不惜以质量换效益,造成严重后果。由于监管力量与药品安全要求存在差距,药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群众意见很大。从2004年开始国家下大力气抓药品安全,从加强药品监管入手,制定细致严格的管理办法,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预警监测,加强对基本药物的监管,加快电子监管工作,取得很大成效。2011年7月实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监管制度,包括:报告制度,核实和调查制度,重点监测制度,建立国家不良反应的监管体系。
她在总结时说到“中国的药品总体是安全的,但形势依严峻。我们要努力消除人为事故,控制内在风险。强化技术支持力量,科学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颜敏副司长介绍了十二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
“十二五期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建立健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体系,加强监测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监测办法和管理制度,完善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以风险监测引导和推动药品上市后研究的开展,提高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围绕这一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的重点工作如下: 抓好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报告》的宣传贯彻工作。继续推动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建设,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评价体系。构建监测网络平台,规范监测工作流程,提高监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做好药品群体不良事件预警、调查、处置工作,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督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夯实报告收集上报基础。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工作,提高信息利用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不断学习国际上药品安全监测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合作战略,不断提升监管能力”。
《药物流行病学》是一门利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药物的利用及其效应的应用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给医疗单位、预防保健机构、药政管理部门及社会大众提供有关人群中药物利用及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信息,从而使药品的开发、生产、经营、管理和使用更为合理。颜敏副司长对北医开设这门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课程主讲教师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詹思延教授感谢颜敏副司长作的精彩报告,并向她赠送礼物。
公共卫生学院,周小平,詹思延
2012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