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公卫学院儿少所邹志勇课题组在Nature子刊等发表中国饥荒研究系列成果

发布日期: 2019-11-30

2019年11月29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内分泌学评论》(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24.646)在线发表了ju11net九州体育/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邹志勇博士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青少年全球健康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George Patton 共同撰写的题为“Early-life exposure to the Chinese Famine and later T2DM”(生命早期中国饥荒暴露与2型糖尿病)评论文章,该文章再次揭示了1959-1961年中国饥荒暴露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2019年以来,课题组还分别在国际期刊《Clinical Epigenetics》(IF 5.496)、《Scientific Reports》(IF 4.011)上连续发表中国饥荒研究系列成果,系统阐述生命早期饥荒经历对成年期慢性疾病的影响及其机制。



近年来,研究团队还连续发表多篇中国饥荒与高血压、2型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的关联等研究成果,发表杂志包括Eur J Clin Nutr20185月)、BMC Public health 201810月;20178月;20165月)、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174月)、BMJ Open 20174月)。20178月,课题组首次报道中国饥荒暴露可显著增加女性成年后患血脂异常的风险,在男性则无显著差异,提示饥荒暴露结局可能存在性别差异。这一研究结果在2019年得到其他课题组证实(Eur J NutritionLipids)。此外,表观遗传研究方面,课题组发现了INSRIGF-2甲基化水平在饥荒暴露导致成年期脂质代谢紊乱发生中具有显著作用[1, 2]

研究显示生命早期饥荒暴露与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脂质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但是相关病生理机制还不明确。而关于生命早期暴露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则存在一些争议。近10年来,共有17项研究在国际期刊[3, 4]2019329日,哥伦比亚大学和莱顿大学学者在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上发表长篇评论文章,指出大部分中国饥荒研究未控制年龄因素[5],采用年龄校正组(将饥荒开始前和饥荒结束后出生人群合并)进行meta分析后,并未发现中国饥荒与2型糖尿病存在关联(OR= 0.95; 95% CI: 0.76-1.18),甚至存在保护作用(饥荒开始前出生队列OR= 0.80; 0.66-0.96[5, 6]。该评论文章也在国际上引起关于中国饥荒研究的激烈讨论。

为了让国际社会重新了解和认可中国饥荒研究,邹志勇博士与George Patton教授首先分析了数篇中国饥荒研究,发现由于分组不同导致各组别存在巨大的年龄差异,如2002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NNHS)研究中,未暴露组、胎儿期暴露组、儿童早期、中期和晚期暴露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942454749[7-8]。这种巨大的年龄差异可能会对年龄校正后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还发现,中国饥荒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巨大的省份差异[9-11],这种差异可能会掩盖中国饥荒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邹志勇博士与George Patton教授撰文指出,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的评论文章可能存在对年龄的校正过度和忽略中国饥荒程度的省份差异两个问题,从而掩盖了中国饥荒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

最后,课题组对中国饥荒研究重新进行meta分析,不但再次证实了中国饥荒和2型糖尿病的关联(OR=1.25; 1.15–1.37),而且按省份饥荒严重程度分组后,发现在重度饥荒地区出生的婴儿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其他人群的1.38倍(OR=1.38; 1.11–1.72),而在轻度饥荒地区未发现这种关联(OR=0.94; 0.57–1.57),提示饥荒严重程度可能会决定这种关联的强度。这些结果不仅为成年期疾病的早期起源学说提供了进一步的人类学直接证据,而且也为慢性病的早期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发表后,引起国际社会的良好反响。

本文主要作者为邹志勇博士和George Patton教授。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0269281773454)、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201806015008)和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2010)的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4-019-0299-y


参考文献

1. Wang Z, Song J, Li Y, Dong B, Zou Z, Ma J. Early-Life Exposure to the Chinese Famine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Methylation Level in the INSR Gene in Later Adulthood. Sci Rep 2019, 9(1):3354.

2. Shen L, Li C, Wang Z, Zhang R, Shen Y, Miles T, Wei J, Zou Z. Early-life exposure to severe famine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methylation level in the IGF2 gene and higher total cholesterol in late adulthood: the Genomic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amine (GRECF) study. Clin Epigenetics 2019, 11(1):88.

3. Zimmet P, Shi Z, El-Osta A, Ji L. Epidemic T2DM, early development and epigenetics: implications of the Chinese Famine. Nat Rev Endocrinol 2018, 14(12):738-746.

4. Meng R, Lv J, Yu C, Guo Y, Bian Z, Yang L, Chen Y, Zhang H, Chen X, Chen J et al. Prenatal famine exposure, adulthood obesity pattern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t J Epidemiol 2018, 47(2):399-408.

5. Li C, Tobi EW, Heijmans BT, Lumey LH. The effect of the Chinese Famine o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epidemics. Nat Rev Endocrinol 2019.

6. Li C, Lumey LH. Exposure to the Chinese famine of 1959-61 in early life and long-term health condi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 J Epidemiol 2017, 46(4):1157-1170.

7. Li Y, He Y, Qi L, Jaddoe VW, Feskens EJ, Yang X, Ma G, Hu FB. Exposure to the Chinese famine in early life and the risk of hyperglycemia and type 2 diabetes in adulthood. Diabetes 2010, 59(10):2400-2406.

8. Wang N, Wang X, Han B, Li Q, Chen Y, Zhu C, Chen Y, Xia F, Cang Z, Zhu C et al. Is Exposure to Famine in Childhoo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dulthood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5, 100(12):4514-4523.

9. Luo Z, Mu R, Zhang X. Famine and Overweight in China. Rev Agr Econ 2006, 28:296-304.

10. Wang N, Cheng J, Han B, Li Q, Chen Y, Xia F, Jiang B, Jensen MD, Lu Y. Exposure to severe famine in the prenatal or postnatal peri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in adulthood: an observational study. Diabetologia 2017, 60(2):262-269.

11. Wang Z, Zou Z, Yang Z, Dong Y, Song J, Dong B, Ma J, Arnold 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etal-stage exposure to the China famine and risk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adulthood: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2018, 18(1):1205.




本文作者简介

邹志勇,2012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为ju11net九州体育/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和青少年健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卫健委项目等10余项,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8篇,中文论文8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制定国家卫生行业标准3项,起草并提交《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法规修订草案等政策研究报告2份。


George Patton,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儿科系、默多克儿童研究所、皇家儿童医院青少年健康研究中心教授,2018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公卫学院兼职教授。Patton教授拥有青少年精神卫生学和流行病学双重专业背景,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全球健康,Patton教授目前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担任顾问,并担任Lancet青少年健康与福祉委员会主席。在儿童青少年研究领域已发表论文400余篇,被引次数超过16000次,发布政策报告和书籍超过100篇,其中在LancetNature系列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